
新闻动态
当时,54军挥师南进广西之际,军长韩怀智的心境之复杂,或许胜过其手中的那张作战地图。理论上,这支被誉为“拳头部队”的精锐之师一旦展开行动,便应如雷霆炸裂,震撼四方。然而,现实情况却是,当他们抵达广西时,军部所能指挥的仅有一个师的兵力,其他部队均已分散部署,原因无他,他们是所谓的“战役预备队”。这就好比一支实力顶尖的球队,到了比赛时刻,教练却只能指挥一名前锋,其余队员皆临时编入他队。
究竟发生了什么?
1979年的年初,54军接到了南下执行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命令。部队闻令而动,迅速转入战备状态,扩编、调整装备、思想动员,各项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进行。原计划中,他们将与50军协同,从云南方向突破,直捣越南的奠边府,上演一场精彩绝伦的战役穿插。
然而,正当一切准备就绪,部队即将发起冲击时,新的命令下来了——改道广西!这犹如一名运动员正准备全力冲刺,却被通知更换赛道,令人措手不及。
这一突然的变动,迫使54军不得不对作战部署进行大幅调整。即便是抵达广西后,他们也没能以完整的建制投入战斗,而是根据战役进展的需要,被分散到各个战场。
162师率先投入战斗,他们在水口方向出境,接替125师,承担起打通复和地区公路的任务,并一路推进,攻占广渊,最终与友军会合,共同进攻重庆,圆满完成任务后撤回国内。
160师则划归41军指挥,肩负着消灭越军346师指挥部的重任。然而,敌人的指挥部却如同人间蒸发,始终未能找到。无奈之下,他们只能转而清剿公路两侧的残敌,确保交通线的畅通。
最后轮到161师,他们编入55军,参与谅山方向的作战,目标是攻占脱浪。在战斗中,他们不仅成功占领了目标,还承担起清剿残敌的任务,为整个战区的稳定贡献了力量。
在整个作战过程中,54军扮演的角色就像是一支随时待命的特遣队,哪里有需要,他们就会出现。他们没有固定的战区,没有明确的作战对象,完全是一支战役进程中的“机动拳头”。
这种作战方式带来的直接后果是,54军军部的指挥权被削弱,三个师分别归属不同的军团指挥,军长韩怀智的调度空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。
战后总结时,54军的表现得到了肯定,但也暴露出一个问题:作为战役预备队,虽然具有极强的机动性,但作战时的统筹协调难度极大,特别是当部队被拆散后,协调作战的难度更是成倍增加。
有人将54军的这次作战形容为“特种部队”的行动,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,机动灵活,战斗力强大。但也有观点认为,这样的安排导致军部的指挥体系变得支离破碎,无法发挥出整体作战的优势。
无论如何,54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身的实力,同时也为后来的战役预备队的运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。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